驯鹿

高晓松最高级的教育,是教孩子ldquo


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这是高晓松的妈妈对小时候高晓松说的话。

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高家有能力追求诗和远方,而自己的家庭只能让你苟且着眼前的人生。

但其实这是不对的,你们只觉得别人的富有就是全部,却忽略了别人家庭教育的成功。

其实让你苟且的不只是因为经济能力,更多的来源于视野上的盲区。

高晓松妈妈教育高晓松:人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多看看这个世界。

在90年代,当大家都在追求着安稳的生活时,高晓松却选择了周游世界。他这种行为被当时的人们解释称“玩世不恭”,“自甘堕落”,他们尽情的嘲讽他。

但现在,和高晓松一样“自甘堕落”的人,到了中年,不但获得了现实世界里的财富与成功,还获得了更多壮观的人生经历和回忆。

而那些嘲笑他们的人却还是干着那些“稳定的工作”,任由自己向着“中年油腻”滑落。

高晓松教育自己的女儿Zoe,做一堆无用的事。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的熏陶下,高晓松更是让自己的女儿真正实现了“做一堆无用的事”。

高晓松说:“我想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

所以,Zoe学古筝、骑马、练瑜伽、跳舞,“无用”的事干了一堆。

在这个世界上,能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如果财富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如果自己的孩子只学会了升学考试,长大后,只学会了挣钱买房,这样的人生,虽然看上去成功,但其实却少了更精彩的可能。

当满地都是六便士时,那些学了“无用”教育的孩子,却能够抬头看见月亮。

作家冯唐的小时候,妈妈让他尽情的看闲书

“儿子,我不会去指导你的人生,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看什么看什么,做你自己喜欢的事!”

冯唐妈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哪个贫瘠的年代,她拿半个月工资给冯唐买了闲书。

结果冯唐看了一堆闲书后,却学到了三个技能:常识,无畏,超脱,而且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写作中。

冯唐后来说过,每个牛逼的人都有一个笃定的“核”。

那些看上去“无用”的趣味,会让你体会到人生真正的真谛,而这些面对生活毫不慌张的能力,正是那些教育给不了的。

这就是那个“核”。

内心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进了社会自然不会内心跌跌撞撞,鲁鲁莽莽。

我在网上,曾看到过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

表中的孩子,除了周一到周五学校正常的课程之外,还有古文、钢琴、游泳、英语、拉丁舞等九种课外学习。

孩子妈妈解释说:“我的每个安排都是有目的,跆拳道为了锻炼身体,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练毛笔字是磨练他的性子……”

每句话都离不开“有用”、“目的”,好像孩子一生就是为了有用才活着的。

很难想象这个孩子的长大会有多累。

有些家长还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哪有什么起跑线,不过是一场奔赴死亡的旅行罢了。

只有让孩子在看上去“无用”的事上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对孩子的一生有用的东西。

孩子从来不需要相似的人生,爱的教育永远是孩子一生享受不尽的财富。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网课感悟:结果不会陪你演戏,学习真的不需要形象工程,形式主义

教育厅最新硬核通知,开学时间已确定,学生喜相迎,家长齐支持!

知乎近十万赞同:为什么感觉现在的男生都不会追女孩子了

“孩子,你这是逼妈妈去死啊”:中国父母的爱,越爱越心寒

班主任:成绩是“假象”,从这3点就能看出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

众望所归:李院士成国家科技奖候选,而履历更好的高福院士却无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gs/45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