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少数民族摄影师镜头下无滤镜的中国


少数民族摄影师镜头下,没有滤镜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由著名策展人那日松主编的《故乡的路》一书,让我们看到了来自17个不同民族的32位少数民族摄影师的摄影作品。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份是牧民、农民、猎户或学生等。

他们的镜头下,有新疆喀什的老茶馆,也有敖鲁古雅的驯鹿人。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呼伦贝尔草原上冒着鼻涕泡的小孩和他的好朋友牧羊犬,是这种真实、动人的普通人的生活。

打开这本书,它就可以带我们到达这些我们从未去过的“远方”。

这本书也得到了8位知名人士的一致推荐,他们中有摄影师、作家、歌手等,如以拍摄中国影像知名的法国摄影家阎雷、作家万玛才旦和歌唱家腾格尔、独立音乐人陈鸿宇等。

那日松主编《故乡的路》中信出版

年5月

程小兔

编辑

豆豆、中信易建联

少数民族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

是不加滤镜的美

01

那日松和传奇摄影师吕楠

那日松是蒙古族,从小生活在呼伦贝尔,8岁时,他和家人一起来到北京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日松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大众摄影》杂志做图片编辑。之后的人生兜兜转转,但是始终在摄影的圈子中。现在他是被誉为“行走在中国当代摄影前沿”的重要策展人、出版人,也是79也是艺术区映画廊的艺术总监。

那日松

回到那日松的青年时代,因为他的老本行是中文系,所以他对于摄影一开始并不怎么感兴趣。

一副无意中看到的摄影作品《盲童》,深刻改变了他对于摄影的看法。

盲童(吕楠/摄)

《盲童》是中国最具传奇性的摄影师吕楠的作品。他是最早也是唯一被世界上最著名的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选中的中国通讯员。

《盲童》捕捉到了一个盲人小孩触摸花朵的瞬间,这幅作品使得那日松第一次意识到了摄影的价值,原来它有着不逊于文学与电影的艺术性。

后来,那日松认识了吕楠。他这才发现两人的住所只隔着一条街。

吕楠曾在西藏拍摄了8年,有时候三四年间毫无音信,但那日松知道吕楠一定会拍到最好的照片,并不遗余力地支持他。这份默契使得他们成为了多年的好友。后来那日松为吕楠编辑出版了著名的“三部曲”。

外祖母和外孙女(吕楠/摄)

吕楠的拍摄是建立在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基础上,他认识镜头下的人们,也真正地关心他们的人生与命运。

那日松曾说,他非常不提倡那种“采风式”的摄影,比如说“开着越野车跑到一个寨子里,或者在路边拿着长焦去拍,或者网上那些经常出现的对着磕长头的藏民很不尊重地近距离拍摄。”

那日松更欣赏和喜欢的是吕楠的摄影方式,这样的摄影与其说是“摄影”不如说是“摄心”。他更期望摄影师与拍摄者之间存在真实的对话关系,这样的摄影作品中包含着爱、信仰与文化的碰撞。

由于很小的时候,那日松离开了呼伦贝尔草原来到北京生活,他总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来记录真实的蒙古族的生活,或者说少数民族的生活。

年,因为要为首届大理摄影节策划一个展览,那日松忽然想到这些年自己认识了很多少数民族摄影师,尤其是在内蒙古和云南。因此,他创办了一个主题为“故乡的路”的少数民族摄影师展,当时的展览只有7位摄影师。

展览的主题来源于那日松最喜欢的美国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那首著名的《乡村路带我回家》(TakeMeHome,CountryRoads)。?

年,那日松和思源摄影基金的创始人谢树峰、《民族画报》资深摄影记者巴义尔一起创立了“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自年开始,“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每两年举行一次评选,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共有来自18个少数民族的55位摄影师获奖。这些摄影师全部是少数民族,拍摄的题材也基本都是自己的家乡和民族。他们的作品流露和闪耀的都是一种对本民族最真诚的爱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gs/74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