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当你写作时,你在想什么


坚持写作已经两年,有一气呵成的时候,也有卡住写不动的时候,有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有不满意的时候。虽然写作让我收获了许多,也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离成为作家,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写作很多时候需要灵感和天赋,更需要勤奋阅读与练笔。但是,看了《写作课》这本书,发现写作还是有套路的。

掌握这些套路,成为作家并不难。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本人就是一个开始在厨房写作的家庭主妇,如今她已经有22年的教授写作课的经验,她的作品曾获得了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写作是为了什么?

当我们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才会坚持下去做一件事情。艾丽斯﹒马蒂森认为阅读是为了改变人生,为了培养和完善艺术创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而写作是丰富人生的一种手段。

当我们开始写作时,我们在想什么?是想从写作中得到快乐?还是想成为一个专业的作家?还是知识的传播者?或者只是给自己留下生命的印记?或者只是想从写作中得到疗愈?

所以艾丽斯﹒马蒂森专门提到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写作的目标越少涉及金钱,就越容易实现。如果太过功利,是很难写出好的作品的。我以为,写作赚钱这件事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喜欢上写作,到灵感的捕捉,到大量的阅读的输入,到每天的坚持笔耕不辍,最后再到大量的输出,享受每一个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这才是写作。

写作是需要仪式感的。很多大作家都有些特殊的癖好,比如哈理波特的作者罗琳会包下一间五星级酒店的房间专门进行写作,作家冯唐在酝酿一部新作品时总会飞到美国去闭门写作以防止太多的干扰,而莫言必须要回到他的山东老家才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之作。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多增加一些仪式感,发自内心地尊重写作这件事。

写作的感性与理性

写作的冲动就像性冲动,其实是不太受大脑控制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内心的激情像野马般自由驰骋,但这种杂乱无序的文字却并不成能成为一篇好的文章。我们需要有框架,有结构,而这些更需要理性的部分。

感性就如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风筝,天马行空,理性就如手中的风筝线,收放自如,如此,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我们在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虚构的,但描写却是逼真的。故事也是虚构的,但却必须要符合常识,也就是合乎情理,因为情感是真实的,虚构而不虚假。不够真实的东西,很难直抵人的内心,也就很难打动人。

《写作课》专门提到了写作最好从自己了解的入手,这是你的生活背景,你最有发言权。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写作是艺术的再创造,如何将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素材打磨雕琢,制造出新的体验,在虚与实中穿插,可能我们更需要学习的是以下的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

经历是一笔财富。有人会说我比较年轻,没有什么经历;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一直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精彩。而当你有了敏锐的洞察力,你会发现当时当刻,哪怕树上飘落的枯叶,从头顶掠过的一只飞鸟都值得你去写。你可以具象化你此时的心境,你的联想,你的感受,你的内心的风景与外部情境的呼应,你也可以想像一下自己是那一片枯叶,感受到生命逝去的凄凉,也可能是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淡然……

记得一篇获奖的短篇小说叫《旅行》,你一定会以为那是一个非常精彩或者有着很多故事的旅行,然而作者仅仅是写了从自己家中到单位每天步行的一段旅程,旅行中虽然每天走的是同一条熟悉的道路,但其实每天又都是新的,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的心境,你的内心活动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洞察力,是不是将普通变成了一种永恒,变成了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呢?

写作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因为想象是无限的,有那么一刻,我们是可以完完全全地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但当我们落笔时,理性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用“他”来写自传

如果你仅仅写你的经历,那可能会很苍白。就像一个人自言自语,没有人对他人感兴趣,因为人们只对自己感兴趣。

当把“我”替换成“他”时,人们或许可以从“他”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这时就会产生共鸣。

当用“我”写作时,你会被“我”的经历所限定,“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不可能做到”,:“这不可能发生”,“这不真实”。而放在“他”身上写作时,你可能把你的经历写进去,你也可以把别人经历写进去,你甚至可以把别人小说中的人物借鉴进去,你可以赋予他冲破阻碍的力量,你可以给他创造奇迹。虽然这些并非在你的生命中真实发生,但你的生命也因为作品中的“他”而被点燃。

有人把写小说比作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这就像一个孩子的降生,当你把人物的背景、性格勾勒出来时,其实你就跟着感觉走好了,它自然会带你抵达你想去的地方。

如何获得灵感?

从现实入手,但又从现实中抽离。有一次我坐电梯,发生一个让我震撼的小插曲。一对老年夫妇要走进电梯,妻子搀扶着丈夫,但是丈夫始终站在电梯门前不敢迈步,妻子就像哄小孩子一样说:不怕,进来!不怕,进来!结果丈夫还是在犹豫。不知这是否是帕金森症的前期。我关切地说,小心!不要让电梯门夹到他。妻子突然说了句,死了更好!

这句话一下子度大转弯,让我给惊到了。她接着说,早死早超生!这样的语言,听起来如此刺耳,但又如此真实。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愤怒、怨恨、悲哀,这些复杂的情感糅合在了一起,我把看到的那个场景记录进了朋友圈。

这个素材被我的一位朋友看到,这成为了她灵感的来源,她就这个事件写出了一篇长文,关于老年人的陪伴,关于人性,关于养老等等。可见灵感无处不在,而关键是你需要具备收集的能力。

凭空想象,越荒谬越离奇越好。现实可能会限制了我们的想像,而科幻小说,电影会让我们脑洞大开,我们可能在故事中制造冲突,创造巧合,把不同的人物凝缩在一个人身上,把人物性格丰富化。展开想象,可以用这样的开头,假如我有一部时光机,假如我有一个任意门,假如我在20岁与50年后的你相遇,假如我成为了一个巨人,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双性人等等。

当然梦境中的光怪陆离也是写作灵感的来源。







































湖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天津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ly/15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