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210304/8714221.html顺治恩贡——陈澄心
与天藻堂兴废
据《云台陈氏宗谱》,陈澄心是陈之表的长子,陈之表(~),“字元萃,号起凡,巡司,任福建王台驿宰,升江西万载县铁山巡司,以子如渊贵,赠山东兖州曹县知县。”又,陈澄心(~),“字如渊,号龙嵋,知县,任山东兖州曹州曹县。”
陈澄心在取得功名上走了捷径,由“拔贡”出贡,再谒选当官。拔贡是学政就府、州、县学之生员中,依据平时成绩,遴选学行兼优者出贡,入国子监学习数年后,经朝考,以知县、小京官、教职等录用。所以“拔贡”是推荐的,不像考举人进士一样层层考试筛选。另外,清初开科频繁,不像之后的“拔贡”每六年举办一次,到乾隆皇帝时,他说优秀的人在科考中自会脱颖而出,又规定每十二年才举办一次,而清初尚无定例,光顺治初就举办了三次,分别是有顺治二年乙酉科,顺治四年丁亥科,顺治五年戊子科。光绪《缙云县志》,拔贡,顺治年间有四人,分别为“朱怀衮、陈澄心、李期昌、李家相。”陈澄心具体是哪一科拔贡已无考,以《县志》资料分析,可能是拔贡于顺治四年丁亥科。陈澄心入国子监读了几年书,到了顺治十二年十二月一个下雪的日子,他来到刚上任缙云教谕不久的蒋薰租住处,天际楼上畅饮听琴,陈澄心说自己将要北上入都,蒋薰为其作诗送行。送陈如渊入都谒选乍得相逢一醉歌,朔风匹马去岩阿。诗名能起齐梁后,豪气应从湖海多。上等宠承清问近,郎官高并列星罗。明年春县看花好,可忆寒斋长薜萝。陈澄心可能是过了农历春节再启程,顺治十三年正月十五,他还在家里,时缙云知县汪宗鲁于东山破贼,陈澄心赋诗志喜,有作“汪竹岩明府东山破贼归赋以志喜时丙申正月望日也”。不过不论何时启程,可惜蒋薰的“明年春县看花好”不能如愿,根据光绪《曹县志》,陈澄心是在过了三年后的顺治十六年四月上任曹县知县。“陈澄心,字如渊,号龙眉,恩贡浙江缙云县人,顺治十六年四月任,诗字双绝。”,他在县令任上做了五年,直到康熙三年陈澄心才“载二石鼓及金钱松以归”。同样光绪《缙云县志》上也有对陈澄心的任知县有记载,“陈澄心……由选贡授曹县令,政治有声”,所以,陈澄心是由拔贡,再谒选,最后授曹县知县。另外,《缙云县志》上说,“(陈澄心)解绶归,营田藻堂,以泉石花竹自娱。”田藻堂取名的由来,有人说是房屋前面有文笔峰,为天然文藻,故名。陈澄心以琴书花竹自娱,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他的弟弟如文搬新家,他写了一首诗,或许这也是他自己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舍弟如文徙宅韵桐阴匝户竹编庐,篱落人家处士居。五十亩田都种秫,两三间屋只堆书。夜来有客儿炊饭,早起提筐自摘蔬。芒履葛巾宜野服,莫弹长铗叹无车。然而,陈澄心是康熙三年离任曹县知县,营造一个大道坛,从准备到建成至少也得两年时间,而陈澄心康熙六年就去世了,在天藻堂中“以泉石花竹自娱”的时间实在有限的很。到了民国年间,正本学校教师刘思向、詹云等在民国七年乘教授之余闲,“散步于钟山之麓,观遗址抚乔松不能无废兴之感。”于是刘思向作《山石斋怀古并序》,“(陈澄心)及任满,载二石鼓及金钱松以归,手植此松与斋之两旁,复于斋前建筑天藻堂,吟咏其中。”清初至民国,已历两百余年,“先生昔日弦诵之所尽属碎瓦颓垣,鞠为茂草矣,惟金钱松葱葱郁郁不改其常,先生之手泽犹存焉。”詹云作《如梦令》,“闻说山斋前面复有藻堂出现,谁料转盼间只剩荒墟一片,休怨,休怨,手植金松不变。”又数年后,到民国十三年,赵师献等乘课余往游天藻堂。赵师献作诗“天藻堂”,诗序中说“今其堂废焉,基址尚存。”诗中写到,“先生一去二百年,斯堂倾圯无人复。”说明到了民国,不论是陈澄心读书处的山石斋,还是居住处的天藻堂,都已经成为荒烟蔓草之地,尽属碎瓦颓垣,只剩荒墟一片了。但据说现在兆岸村还有天藻堂存在,四合院建筑,放置于中堂的两个青石鼓于数年前被偷。还说院子中间有两只马和两头鹿石子图案,只有在夏天晴了许多天后才会显现。或许是民国后在原址上做了重建,或许是天藻堂倾圯后,二石鼓尚存,被移置于别家中堂,而后人误以为此为天藻堂也未必可知。我虽然也曾路过兆岸村数次,但终究还没有下车去寻访过一次。补记:据兆岸陈先生告知,“据村中老人讲述,耕读之家“吾爱吾庐”为四合院为宋代建筑,原石鼓是陈瓒琳公上辈先祖从陈澄心后人购置,山石斋与天藻堂已成为废墟,我外祖母家的水井为天藻井。”又,关于金钱松,说“如渊公携回二金钱松一栽于斯文山,民国间已枯。一栽于水口,于十多年前遭雷击而枯。”缙云优生活视频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ly/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