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驯鹿 > 驯鹿的种类 > 我的2017阅读总结
当前位置: 驯鹿 > 驯鹿的种类 > 我的2017阅读总结
1、《活着》余华
2、《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
3、《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余华
余华是我16、17年交替之际非常哈的中国作家。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艺术是多元的、宽容的、可批判的。在我个人的阅读范畴里,中国近当代作家,尤其是内地的作家(不包括诗人),让我深有感触的不多,迟子建是一个,余华是一个。16年底读了《第七天》,哇,很惊喜!七天的死后见闻,不矫情不煽情,人间百态在一本薄薄的书页之中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人物丰满,故事精彩,主题鲜明,读后既回味无穷,又摆脱了压抑沉重的传统枷锁。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人在大时代的起伏中身不由己、逆来顺受的故事。一个人,无所谓拼搏,无所谓魄力,无所谓机遇,就一平庸小民,就一烟火俗人,时代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以生来一遭,走个过场的姿态。书页合上,我替福贵的一生感到心痛、心酸。这个人物的命运实在是太坎坷也太悲惨了,那个时代所有最坏、最恶的一面全部都投射到福贵身上,我读着文字,我都觉得换做是我我会疯掉,或者会寻死。其实福贵最大的悲剧不是他从地主变成贫民,也不是他在乱世中与家人失散多年,也不是他的亲人都相继惨死,而是他的亲人都相继惨死了,他还活着。在尝尽了人间百味之后,除了岁月的风霜在脸上留下的皱褶,一切都了无踪迹,仿佛梦一场,孤独的老人还安静地活着,和他的老黄牛。
另外两本是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近几年的作品,他犀利地把目光聚焦到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之中,像一位专业医生,透过层层表象理性剖析,详尽地道出了带病的社会中的种种症状;《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则是他早些年的作品,前面一部分,他花了很多笔墨写他的儿子,温情之中处处哲思,后面一部分,他写下了他个人对于写作、文学的一些思考,像跟读者在作分享,同样值得细细阅读,撷取菁华。
4、《拉普拉斯的魔女》东野圭吾
5、《操纵彩虹的少年》东野圭吾
6、《虚像小丑》东野圭吾
7、《湖畔》东野圭吾
8、《白银杰克》东野圭吾
9、《天使之耳》东野圭吾
10、《那时的某人》东野圭吾
11、《风雪追击》东野圭吾
12、《圣诞妈妈》东野圭吾
13、《禁忌魔术》东野圭吾
14、《绑架游戏》东野圭吾
15、《大雪中的山庄》东野圭吾
16、《沉睡的人鱼之家》东野圭吾
17、《恋爱的贡多拉》东野圭吾
18、《浪花少年侦探团》东野圭吾
年依然是“东野圭吾阅读年”。东野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我的favoritelists.从年头到年尾,不断地有东野先生的新书出来,而我也乐此不疲地一本本追,像当年追每天八点的TVB剧一样,俨然虔诚的小粉丝。东野虽吾爱,但说句公道话,他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令人又爱又恨。看的这15本书里面,最喜欢的是《湖畔》,东野先生用独特的视角写了一个剧情很简单的故事,却在这简单之中蕴藏着很深重的主题,通过犯罪事件,他进行了一场爱与罪的审判,所谓的动机,竟然源自最单纯的愿望。
而阅读体验不大好的,还蛮多的......有一些书看完了,过一阵子,我也就忘了故事是啥,抓不住眼球,缺乏点“意思”。不过,看东野先生那些插科打诨的作品也是一种放松,如果全都是些“社会”、“人性”的东西难免太沉重,不妨看看《恋爱的贡多拉》,为故事人物的桃色窘相捏一把汗;看看《圣诞妈妈》,和作者一同想象圣诞老人集团的趣味生活;还有《沉睡的人鱼之家》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亲情;《天使之耳》披着推理小说的外衣,实质是一本交通安全科普教材......感谢东野先生,用他的文字陪了我一年,一日idol,终生idol!
19、《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
20、《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21、《ABC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22、《尼罗河上的惨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23、《人性记录》阿加莎克里斯蒂
24、《阳光下的罪恶》阿加莎克里斯蒂
25、《底牌》阿加莎克里斯蒂
26、《天涯过客》阿加莎克里斯蒂
27、《魔手》阿加莎克里斯蒂
28、《云中命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29、《万圣节前夜的谋杀》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是英国推理女王,世人称“阿婆”。“阿婆”,听起来就像“阿姨”、“奶奶”、”大姐”一样,浓浓的亲切感,读者该有多爱慕她呀!从另一面说,“阿婆”自古以来就是众亲谓中最富悬疑色彩的一个,我仿佛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荒郊野外,夜半三更,雨骤风急,一破败茅屋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惊雷中摇摇欲坠,作死的旅人轻敲朽门,欲问留宿,吱吱哑声,门开,一霜鬓老妇提一盏煤油孤灯,微光幽暗,只见阿婆褶如捣泥、面如死灰......
年初的时候,为了省钱,在某宝买二手书,凑单,买了《无人生还》。本来也没抱多大希望,反正也是名作,看看也不错。谁知道看完《无人生还》,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得把阿婆的所有作品都收入囊中,于是趁当当大促的时候买了很多。总体来说,阿婆的名声也不是盖的,能够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推理小说阵营中取得一席之地,跻身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松本清张、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没有一定水准岂不是浪得虚名?《东方快车》、《尼罗河》、《ABC》都属上乘之作,阿婆善于渲染气氛,严密布网,波洛大侦探系列十分精彩。也许是鄙人选书运气的问题,《人性》、《阳光》、《底牌》、《魔手》、《云中》、《万圣节》这几本却显得枯燥无味,扣不了人的心悬,没法拍案叫绝,看完没太大情绪起伏,仅仅是知道了所谓的“真相”。我总结一下,建立基调、营造氛围是阿婆的利器,而诡计与逻辑决然是阿婆的软肋。
另外我不得不说,刚才说的几本平庸之作起码还是个完整的推理故事,可《天涯过客》是什么鬼?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拍成电影就是烂片,或许修改一下可以作为谍战片在晚饭时段播播,收视啥的也别想太多。我深深地怀疑,阿婆是不是在交稿子的前一天晚上跟酒肉朋友泡夜店回家之后,就着酒气乱写一通......
30、《无止境的杀人》宫部美雪
31、《邻人的犯罪》宫部美雪
32、《无名之毒》宫部美雪
33、《地下街的雨》宫部美雪
宫部美雪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模仿犯》,我一直犹豫要不要入手,因为宫部美雪的风格蛮模糊的。她其实挺有自己的想法,我能从她笔下的故事中看出她很用心、很细腻地创造故事,力图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但我还是觉得她的某些故事很怪,有点像欧亨利的讽刺,有点像小女生写童话,有点玄幻和超自然,还有点都市言情的味道,蛮让人捉摸不透的。我比较欣赏的是《邻人的罪犯》这一短篇,没有太多的元素加持,一个日常的家庭故事,通过叙述的娴熟和巧妙的转折,让人耳目一新,就像看了个小把戏,小小过瘾了一番。
34、《无比芜杂的心绪》村上春树
35、《再袭面包店》村上春树
36、《图书馆奇谈》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俨然是“智者”身段了,他的作品你不能仅仅看表面,不然你常常会晕头转向,看不懂。还记得大学的时候,到方所听林少华老师的分享会(签售会/朗读会),他说村上春树是个比喻大家,打比方很有一手,既有新意又贴切无比,堪称绝了!所以,看村上,一定要去思考本体和喻体到底是什么。
《无比》真的是很杂,各种各样在其他作品集中无处安放的东西搅在了一起,读起来有一种和村上闲聊的感觉。我感触最深的是《高墙与鸡蛋》,他给了我一个重新思考有关于“正义”的方向,“正义”的两个对立面是“正确”与“错误”吗?从成长的一点点经历里,我渐渐明白,所有的“正确”和“错误”都是有参照物的,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给你不同的前提,两者可以随意互换,存在即合理,万物遵循相对论。而村上给我的启发是,对于“正义”的判断,就看谁是高墙,谁是鸡蛋,不管高墙多么正确,鸡蛋多么错误,他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再袭》就更魔幻、荒诞了。看似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实质每个构造都富有内涵,意义深远。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看不明白,权当在读童话故事,回头看林少华老师在前面的推荐语,才对很多细节、形象有恍然大悟之感。尤其是《象的失踪》,当我理解了“象”是什么、为什么失踪的是象、“我”为什么知道象失踪的真相......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林少华老师说村上是比喻大家了。
37、《一首小夜曲》伊坂幸太郎
38、《死神的精确度》伊坂幸太郎
39、《余生皆假期》伊坂幸太郎
之所以会买伊坂幸太郎的书,是因为我以为我在买奥田英朗的书,而奥田英朗据说是东野圭吾的好朋友。伊坂幸太郎的书读起来很轻松,带有一点传播正能量的意图,属于讲故事的轻鸡汤。我比较喜欢《死神》,主人公是一个职业死神,通过讲述职业生涯的几件任务,表现了尘世间各种各样的“小确幸”,有些呼应的地方很美妙,我觉得可以媲美《解忧杂货店》。
40、《X的悲剧》埃勒里奎因
41、《Y的悲剧》埃勒里奎因
42、《Z的悲剧》埃勒里奎因
43、《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埃勒里奎因
年发现的大神作家之一,很牛掰!一读就知道奎因兄弟年轻时属于那种班里的天才少年,成绩很好,尤其是数理化,还很会写作文,性格开朗阳光,该玩玩,该学学,令那些三更睡五更起成绩还老上不去的书呆子羡慕妒忌恨。
奎因兄弟的名号是“美国推理小说的同义词”、“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逻辑之王奎因、密室之王卡尔、暴风雪山庄鼻祖阿加莎)、“推理王朝的建立者”......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我读《X的悲剧》,当雷恩揭晓真相的时候,我是发自肺腑的惊讶、震颤、崇拜。没有一点叙述性诡计的东西,真相完全可以通过逻辑一步步推理得出,还能联合多个细节进行多重验证,读者可以与雷恩、上帝公平地进行较量,让你大呼过瘾。除了丝严缝密的推理饕餮,奎因兄弟告诉你,他们还有讲人性的本领,同样非常高明。
虽然已经把奎因列为了偶像,但考虑到前车之鉴,东野先生和阿婆如此盛名远扬的“天王”、“女王”都有不少骗稿费的次货,我也就断了盲目要把奎因所有作品读完的念想。
44、《解体诸因》西泽保彦
45、《死了七次的男人》西泽保彦
年发现的大神作家之二。西泽保彦很聪明,他的想象力、逻辑能力、叙述技巧和情节设计能力都非常强。这两本书在17年的阅读体验中都是能排在前三的佳作。《解体》中,他构思了N种杀“人”解体的事件,说道“解体”、“肢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变态/丧尽天良/反社会......而西泽保彦告诉你,“解体”也可以跟密室、暴风雪山庄、不在场证明等元素一样充满推敲的余地,他的故事旨在解决每一个解体事件的合理性,算是为解体正名吧。Bytheway,我倒希望未来能看到一个作家给叙述性诡计正名,让我对这一推理的障眼法刮目相看。再讲回《解体》,语言幽默,几个故事以不同的犯罪程度互相穿插,最后还有套中套的把戏,留给读者的回甘很足。
而《死了七次》也很有意思,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推理”(sciencefictionmystery,SF)。SF是含有科幻元素的推理作品,从前我笃信,推理小说的世界应该是纯逻辑的、纯人性的、机器落后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推理”的魅力。《死了七次》的巧妙在于,它用有边界的、遵循一定条件的科幻工具给了故事一个发生的前提,在这样一个有约束的前提下,再去谈逻辑,两者互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互相成全,天衣无缝。
46、《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新井一二三
47、《没有了鲔鱼,没有了黄油》新井一二三
这两本书都是在昆明出差的时候到麦田书店买的。那时一心想去看看独立书店的精神标杆,想去见见马力。冒着大雨跟着高德地图找,找到麦田的时候竟然莫名羞涩紧张。书店真的很小很小,类别也不多,我看啊看,瞅啊瞅,勉强挑了这两本觉得自己还算有兴趣的书,跟马力聊了几句苟且与远方,揣着书回宾馆了。
《独立》是在出差期间看完的,新井向读者分享了她对独立旅行的向往和如何一步步付诸实践,不是鸡汤,都是干货;《鲔鱼》的广度宽了很多,新井以一个在日本成长,在世界各地生活许多年的思考者的姿态,窥探与分析社会的变化,观念的迁改。她站在日本之外看日本,谈御宅族、小室哲哉、不婚主义、皇室危机、应试就业;她站在日本的国土里看外面,写中国革命、上海速度、北京蚁族。她用日文写中国,用中文写日本,极具才气,看她的文字,舒服、有趣。
48、《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作品,“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说实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家族一代一代的,父亲与儿子重名、儿子与姑姑乱伦、姐妹之间争夺男人、战乱、政治、升仙成精、家族诅咒......烟花缭乱,理不出头绪。我上网百度,去查官方说明,读大神评论,抄现成的思维导图,都没能把这个故事完全弄懂。其实,这个作品的寓意是很深的,它的本体隐藏得遁迹销声,它的喻体杂乱繁复,要理解它,得先好好了解拉丁美洲的传统和历史。
49、《精神科的故事:在游泳池》奥田英朗
故事蛮无厘头的,如果被年轻的周星驰拍成电影一定很好看!轻松、活泼、夸张,但很有诚意,奥田英朗十分用心地通过故事给他的读者传达一个人生建议:洒脱,做自己,不去在乎外界的看法,鄙视一切道德绑架——说起来容易,你做得到吗?精神科医生伊良部一郎给了你一个范例,不难总结出:要想洒脱做自己,必先修行一样神技——不要脸。别说,“不要脸”这东西,真太难了!但它真的能够为你带来很多快乐,免掉很多烦恼,比药还管用。
50、《流浪苍穹》郝景芳
郝景芳是年的雨果奖得主,获奖作品是《北京折叠》;年的得主是大刘,获奖作品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三体》。女性写的科幻小说与男性是很不一样的,大刘和阿西莫夫的着力点都放在科幻元素的宏大和难以理解上,情感的描写不会很细腻,但胜在故事跌宕起伏。
而郝景芳小姐似乎并不愿意把力气放太多在“科幻”本身,她编了一个类似于美国历史mix世界大战的故事,只不过主体换成了火星和地球,就成了科幻小说。这个故事讲的是火星与地球在战火暂时销湮后,一些有机会接触两地文化(留学生、学者、商人等)的人面对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时所产生的心理挣扎。地球人向往火星,火星人向往地球,但谁也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家园,因为所有既定的政治、经济、学术等现实都不是一两天之内由一两个大boss拍板就能决定的,你必须去考虑历史,考虑客观的自然环境,甚至考虑栖息者情感的惯性。懂得的越多,思考的越多,我们越能渐渐看穿:人类从衣不遮体、钻木取火的朴素时代,到今天的网络盛世,中间所一路解锁的技能,都与美无关,与生活的本质无关。与其说是我们在选择社会制度、经济方式、普世价值观,倒不如说是它们因地制宜地选择了我们。
51、《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连城三纪彦
宣传的话倒是很吸引人,抛出来的谜面也是特别令人眼前一亮。一个女人如何被七个人同时以同样的手法杀死?或者说,一个女人如何让七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杀害她的凶手?很酷炫,很难以想象,于是神经就被故事牵扯过去了。然而,就算我原谅作者对女主人公超级中二的人物设定(这直接导致我不会二刷这本书),原谅基于女主人公的作案手法而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啰嗦的人物矛盾故事,我也无法不对主角的动机和一路开挂的犯罪计划嗤之以鼻。真的难以称得上佳作,大概是读到中间开始,越读越失望。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碰到那些中二、矫情、自恋的人,千万别跟TA走得太近,TA随时都有可能把自己的堕落、失败、抑郁归因到你的身上!
52、《死后任务》后弦
这书是后弦写的,就冲这个名字,明知道期望值不会太高,我还是选择了支持一下这位我一直都很喜欢的歌手。书挺厚,看了一个多星期吧,总体还是不错的,虽然通篇都是大白话、网络用语,缺乏语言艺术,而且人物的主角光环太亮了,但是后弦讲故事的能力还是有的,到了后面还出现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53、《任你行》林夕
林夕的散文集,维持了夕爷一贯的水准。其实我已经想不起来书里都讲了些什么,翻开目录瞧瞧才记起林夕在书中跟我唠叨的丝丝点点。看林夕的文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哇!好厉害!他写的东西就是我的想法!林夕词、文的细腻、独特来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常常会在公交车上、人行道中、如厕时、晚上睡着前萌生许多芝麻绿豆的想法,可那些有的没的往往转瞬即逝、飘渺如烟。林夕,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心人,他归纳、总结他的生活,提取出能够上升为哲理的部分,再用不紧不慢、不慌不乱的语气告诉你,就像深夜电台的磁性男嗓,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沉,却一点就明,一语唤醒梦中人。
智者哲人如林夕,也不免感叹“任你行,你又能行到哪里?你又想行到哪里?”人生一世,活着活着,才知道求的不是满,而是空。
夕爷最喜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54、《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王小波和林夕是不同的。林夕是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而王小波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我读了王小波,才明白一个人到了怎样的境界才能被称作拥有赤子之心。王小波遭受过时代给予的苦难,体验过现实社会的虚伪,他用做朴素的语言、最谦卑的态度表现了他最真挚的善良、最高傲的自信。
我读过的小波的作品不多,我读他的杂文,读他与李银河之间美好的情书,还没读过他的小说,一定很有意思,我想。
小波和村上春树有一点很像,那就是都努力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一个有独特灵魂的肉身,而非一个“有用的人”、“大写的人”、“伟大的人”之流。
宁做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不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谨记。
55、《台湾,一直走》刘二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sc/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