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收藏大片,有人喜欢搜罗黄盘,有人的爱好风雅,有人的爱好恶俗,只要这些爱好不伤天害理,又不是生理或心理上未成年人,大抵都没必要反对,是人们的自由。人,总要有一些爱好的。
除了摄影和旅行以外,我还喜欢读书。每天即使熬得再晚,躺在床上,也要打开床头灯,翻上几页书,才觉得这一天恰到好处,可以安然入睡了。
我喜欢读书,确切的说是中学以前和辞职以后的事儿。我中学以前每天晚上捧着书读,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脑和手机,电视里也只有8个频道,还时常被父母霸占着,对玩具的热情又渐渐褪去,无聊之余,读书识字,碰巧拿了几个作文奖,更有了读书的动力。辞职以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我写了两本书,其中一本甚至还成为了当年所谓的畅销书。于是我开始频繁出席一些陌生场合,面对不一样的人,距离旋转的酒杯半臂之远的是他们名贵的西服和闪光眼镜,每一个人的面部肌肉都绷着微笑,这笑容让我心生恐惧。因为我不知道,那笑容和赞美之下隐藏着的是哪种心情,以及对我的是哪种评价。
不安。几乎是我读书的全部理由。没有书读的夜晚,仿佛一闭上眼,就是不辨真伪的笑容和旋转的酒杯,使我久久不能入睡。
最近几年,我差不多每年买本书,恶补。我看过的有多一半,看完就收到箱子里,有一些书并没有看完,就随一些常备书放在枕边,直到枕边书越堆越高,睡觉时经常塌下来砸到脸。我把这些书挪到沙发上,我家沙发常年不坐人,暂时用来安放这些书。到现在眼看沙发也放不下了,动起了定制书柜的念头。今天,书柜来了,请走了沙发,这堆书也有了安身之所。
我一直觉得,文字是有灵魂的,书是有生命的,它们应该住在属于它们的地方,脊背朝外。而且这个“住所”不能封闭,不能是不透明的箱子或柜子,一定要让它们鲜活地与人打着招呼,这样才会叫人时常有兴趣,捧起一读。这些生命不故弄玄虚,不喝红酒,对我没有任何评价。它们把思想大大方方地印在上面,读与不读,收获几何,就看缘分和造化了。
相比较爱读书的人,我读的书不能算多,而且许多是动机不纯的,为了搜寻某些特殊的观点或是特殊的写作手法,又或者,是单纯的为了一种不健康的找茬心理:你不是宣传得很牛逼吗,我倒要看看你写的是不是真的牛逼。
读书时我主要产生过两种心理,并且这两种心理就像自行车那两只旋转的脚蹬子,交替前行。一种心理是膨胀和自我安慰:那些自称作家的人,写出来的书,也不过如此;那些大卖的书,只不过是运气好,书中有几段不错的短文,中间夹杂着一些不知所云的所谓高深的智慧,剩下的也是平常无奇;一些只喜欢啃书本,引经据古,却涉世未深的作家,只用天花乱坠的辞藻捕获无知者的芳心,人们看完之后究竟能有何收获;还有人投机取巧,把时事热点整理成书,再附以危言耸听的宣传语,引发争议之后吸引了眼球,我对此也嗤之以鼻。另一种心理是自卑,同样都写书,有些人是作家,有些人只能被冠以除作家以外其他的名号,比如我,旅行摄影师,或者80公升创始人。这种感觉,当然是在看了好作品之后的一种自然流露,好似《棋王》中与王一生下棋的人,输了便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这文坛,在我心中也有王,同样是动笔,人家写的就是虎虎生风,活灵活现。在我心中,地位最高的便是钟阿城,王朔说:“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王朔不是会谄媚的人,而且在中国文坛地位上,论作品影响力,阿城可能还不及王朔。王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阿城本来就没怎么写过多少部小说,本来要写“八王”,结果只写了“三王”,但即便只是这三部作品,便轰动四海了。阿城要不是去美国当大仙儿,坚持多写几部,拿诺奖都并非不可能。此外,钱钟书、梁实秋、王小波、史铁生、林清玄也都各有千秋,都是大神级的存在,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写出来的作品有厚度。现代作家里,我最欣赏冯唐,有才且骚,好多人说他装逼,我没觉得。
最近一段时间去了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紧接着又要去香港、海南和西欧,经常满地方跑,也免不了时差紊乱,读书就得见缝插针,有时过度疲劳,书读不下去,心中不安的分量升起,睡眠即出现了问题,黑眼圈也出来了。上个月在西班牙,朋友送我几套面膜和一副花王美舒律蒸汽眼罩,恍然意识到,而立之年,也到了该保养的年纪了,面膜没有来得及用,眼罩倒是在回国的飞机上体验了一把。以我个人之感,它和耳机乃是绝配,闭上双眼,柔软的温度入眼,芬芳的气息入鼻,婉妙的音乐入耳。想必不光是心理作用,我这长途飞行的疲劳之感,着实大大减轻。现在,我基本都是在每天睡前赶完书稿或是读完书之后,戴上它来舒缓双眼,渐渐入眠,血液循环通畅了,眼部疲劳也就得以缓解了,受主观因素影响,北京这能见度都好像提高了呢!
沉昏睡眠之中,我隐约看到钱钟书对杨绛说“我要用余生做做学问”时的坚定不移,看到村上春树跑第一个马拉松时的迫不及待,看到太宰治第一次自杀未遂时的喟然长叹,看到阿城去美国攒老爷车之时的意气风发,亦看到丰子恺含憾在心拿起笔画钱塘江大潮之时的如释重负……我主观推断他们的内心都是安静笃定的,他们心中的世界可能无边无际,大到,自己宁愿只保有自己的这点小小的追求了罢。
睡眠得到改善,读书越多,我似乎越发清楚一件事情,那便是:人是一棵树,心就像树根,越笃定,越不易被风吹倒。生命有时,与其在迷茫之中虚度,被光阴糟蹋人生,不如多读一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前行的路,走得更加坚定。光阴始终如一,你是愿意让它成了糟蹋你的流氓,还是愿它成为成就你的伯乐呢?
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
▼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的三部中篇小说,创作和发表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三部小说都是通过知青的视角来描写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和下乡生活。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年代开始到年代末期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多数人是初中或高中学生。这些人身上折射着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烟云。很多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是突出生活的苦累和生活方式、观念的冲突。而阿城的“三王”则是另外一派风清月明,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写作手法、格调与主题上与同期作品有很多差异,因此小说一发表,便轰动文坛。时至今日,“三王”的写作手法、理想主义情怀和“不合作”姿态,仍然意义重大、毫不过时。
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正文后巧置多篇大手笔的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
丰子恺
《活着本来单纯》
▼
全面收录《渐》《大账簿》《梦痕》《给孩子们》等55篇经典佳作,一本书阅尽丰子恺散文精华。漫画原版复制,典雅可爱,采用特种纸印刷,色彩雅致,触感温润,可堪赏玩。有趣、有心、有情的人生哲学。
在心情低谷时翻看,给人以温暖与悲悯;在事情顺境时闲读,又像一阵凉夜清风,不至昏头脑。
巴金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
巴金编著的《巴金(共5册)(精)》包括《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巴金直面“wen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这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先生说:“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巴金(共5册)(精)》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冯唐
《活着活着就老了》
▼
这是冯唐杂文的集成,里面有那些有意思的书、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儿和有意思的地方,照例写得“见佛杀佛,见祖日祖”。
冯唐自称“诗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但是,除了另类长篇小说《不二》之外,他的杂文卖得比小说好,小说比诗好。可以理解,工作这么忙,房价这么高,谁还看花、看海、看月亮?谁还读心、读灵、读诗?除了骨灰级文艺女青年,谁能专门拨出一个完整的周末,读一本小说?
美好的文字总是不多见的,冯唐的随笔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发福利啦留言得大奖
亲爱的朋友们,广告不是白打的,现在就开始咱们的留言送礼活动啦!
活动规则:只要你在本篇文章中的留言获赞数量排名前五,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上述这款颜值超高而且香气宜人的花王美舒律蒸汽眼罩(5片装)!任性一把!我可是说到做到哦!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4月21日晚22:00(48小时)
幸运者数:5位
拼人品技巧:转发朋友圈,并让身边的好友帮你的留言点赞,最终获奖的肯定人品好到爆。
攒人品技巧:把这个活动告诉身边的好朋友,告诉他们都来参与,说不定你的朋友就能获奖。
还等什么,快来试试吧!^^
郭诚,微博:
行者橙子
80公升公益驴友团队发起人,代表作:《我们好像在哪见过》、《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百度百科:行者橙子
赞赏
长按白颠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sc/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