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也说ldquordquo李广难封


白癜风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唐朝诗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是家喻户晓的飞将军。按史书记载,他从军四十年,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名震塞外,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个人武力值极高,不但箭射得准,还能射进石头;手下的士卒用命,都愿意跟随他作战。这样的将军没有封候,在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有点好奇,同时代许多名气远不如李广的将领都能封侯,为什么唯独李广未封?千年以后,人们已经记不得那些封侯的人,但仍记得李广。又是为何?我们先来看看李广这七十多仗的战果如何。由于前面的大多数是在当太守时的边境小仗,史书中没有一一记载,只记录了几场重要的战役。第一次,汉武帝设了个圈套,因为被匈奴抓了一个怕死的俘虏,老老实实的交代了军队的部署,把单于吓跑了,大家都没有什么功劳。第二次,四年后,李广再次带兵出征,这次运气不怎么好,被俘了。单于人很不错,因为听说李广有贤名,所以要求要抓活的。结果李将军神勇,在全军败亡,自身受伤,周围全是匈奴大军的情况下,抢了马,注意,还抢了匹好马,一张好弓,一路上还杀了不少人,从匈奴的千军万马中逃回来了。要是个士兵跑出来,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李广可是主将,匈奴人对待敌军主将的态度也太随意了吧。因为兵败被俘,虽然逃回来了,但也受到了处分,回家当庶民去了。第三次,元朔六年,李广又一次得到带兵出征的机会,“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又没有捞到功劳。第四次,过了两年,“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这对将军来说,真是丢人啊,居然迷路了,更何况李广在边境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守,领兵打仗也不是头一回,怎么会迷路呢?迷路不说,还闯进了匈奴军队的包围圈,顺带着把博望侯张骞给坑了。最后,“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看看,又是全军几没。第五次,又过了两年,这次李广老毛病又犯了,又成了迷路的羔羊。这一下,只有自杀谢罪了。我们总结一下,李广将军在这几次大战中无功而返两次,迷路两次,全军几没两次,被俘一次。试问,这样的战功又如何能封侯?如此战绩的将军,如果不是李广,换了谁都会被骂得狗血喷头。流芳千古是不可能的,遗臭万年应该没有问题。可为什么历代文人反复歌诵之,为其鸣不平?这就要说到话语权的问题了。自有文字以来,中国的话语权就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国家层面的,这是由专门的史官系统来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国君的言行和国家发生的大事,以及天文地理、思想教育和典章制度等许多重要资料,比如《尚书》。一部份是社会层面的,主要是靠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每隔一段时间,国家要派出官员去各地采风收集,比如《诗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史官系统已经名存实亡。到了汉朝以后,国家层面掌握话语权的已经不是专门的史官了,虽然写史要经过皇帝的同意,但是史书的记载不再规范严谨,史料的取舍也全凭写史之人的好恶。从此之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话语权逐渐都被士大夫阶层所垄断。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很惊讶,为什么有些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会有很大的出入。我们看看史学家们是如何用春秋笔法造就这个“悲情英雄”的。首先描写了李广在七王之乱中,因为立功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信,得罪了汉景帝,景帝很不高兴,立了功也不许升官。“景帝即位,为骑郎将。吴、楚反时,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战昌邑下,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还,赏不行。”二是运气不好,李广在当陇西太守的时候,杀了很多俘虏。有个望气的人王朔说杀降不祥,所以李广不能够封候。“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三是武帝和大将军卫青不信任他,总是不让他担当重要方向的领导职务。“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四是用大量篇幅介绍李将军爱兵如子,体恤士卒,百姓爱戴。程不识将军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兵败自杀,居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五是通过匈奴人之口来突出李将军的勇武。“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一个爱兵如子、百姓拥戴、敌人惧怕的英雄,就因为得罪了皇亲国戚,被上级领导打压,所以才得不到立功受奖,这条逻辑路线顺理成章,不但符合士大夫阶层的想法,还迎合了普通百姓的观感。为什么士大夫阶层要拼命的贬低做实事的皇帝,却如此宽容打败仗的将军呢?因为利益使然。东汉时期,汉高祖依靠士大夫阶层统一了中国,但士大夫阶层背后的豪门士族势力必然要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汉高祖只能先退一步,分封了不少异姓王。因为制衡异姓王,又把自己的亲戚封王,使汉朝回到了封建的老路。为了防止这些豪门士族势力继续控制朝政,剿灭他们成了必然选择。汉朝先灭了异姓王,又诛灭了刘姓诸侯国。从那之后,郡县制便深入人心。怎么才能彻底剿灭豪门士族势力?汉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实行了盐铁和酒的国家专卖制度。在《盐铁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势力的激烈斗争。地方豪强打着为民请命的招牌,批评朝廷与民争利,极力为自己的势力争取利益。可是,他们口中的民都是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怎么可能拥有铁矿和盐池,如何采盐、炼铁?这些资源如果不在国家手里就在资本家手里,能够做这些事的只有拥有权力和大量本钱的地方豪强势力。因为他们才有这个条件。朝廷把地方豪强势力的饭碗给打破了,那吃着这碗饭的士大夫阶层怎么会向着皇帝呢?正因为写史的人也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打了败仗的将军还能青史留名,为国殚精竭虑的皇帝却不招人待见的根本原因。(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sc/48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