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冯唐油腻中年男的创意,其实源自保罗


不同版本的《格调》封面

冯唐的文章这几天火得不得了,大量模仿“油腻中年猥琐男”的词组被制造出来,内容涵盖男女老少及各行各业,甚至“油腻的媒体人”已有了2.0版,而林林总总的“中年男人去油腻指南”也纷纷出笼。

腾讯老总李方先生去年11月写过一篇《中年的禁忌》,第一条就是“不要谈性”,第二条则是“不要回忆”,这两条都在冯唐的文章中有过重点表达。所以李方在朋友圈说,他应该给冯唐贡献了几个idea。

我则想起了差不多20年前读过的一本书《格调》(到年,它已出了第三个中文版),作者保罗·福塞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擅长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观察,视角敏锐,语言辛辣尖刻而又不失幽默和善意。福赛尔先生已于年5月过世。

《格调》其实是一部美国社会阶级分析的通俗著作,它把现代美国人划分成了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等9个层级,与年中国官方把农村居民划分为地主、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的做法,异曲同工。

毕竟,现代中国的阶级分析法,沿用的还是西方社会学的那一套方法和范式。

只不过,福塞尔在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分析美国各阶层人士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三观,而是更侧重于对他们因其出身环境和生活习惯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而自然形成并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进行分析。

美剧《老友记》主人公Chandler,是中产阶级典型代表

汉语中的格调,最早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后引申为人的风格或品格,再后面就多指人的风度、仪态了。譬如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人言格调胜玄度,我爱篇章敌浪仙”,以及秦韬玉《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格调》一书所说的格调,应该即指这后面一层意思。

福塞尔开篇即称,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感到,他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中,他们甚至怀疑,正是对社会地位的种种顾虑,左右了置身其中的人们的言谈举止。

是的。你属于什么阶级,就具备什么格调;除非你是少数“冲破常规的另类人”。冯唐想教导人们“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多半是枉费心机;那些“第一时间”将文章转给自己老公学习的油腻中年女,不但枉费心机而且还讨骂。因此,冯的帖子客观上就沦为了骗取点击和打赏的鸡汤文。

知乎上有一篇“如何评价《格调》一书”,其中提到“是否涉嫌阶级歧视”。作者写道,书中并没有偏袒某一阶级,而是对他们的行为及背后因素和反映的人性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在为了获得金钱和尊重而不断向上爬却从未得到满足的规则中,不如跳出来,做一个独立思考、不盲从大众、不刻意依附于某团体的“另类人”。

“另类人”代表之一苏珊·桑塔格女士是真正的公知

从这个角度说,福塞尔比冯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书中有一个细节令我过目不忘:上流社会倾向于不看电视。这点,冯唐其实应该写进文章中的,可惜没写,这多半是由其自身的格调所决定。去年曾看到一个新闻,说乔布斯家的孩子是不玩iPad的,科技公司老板一般都要让自己的孩子远离电子设备。

我要是说自己整整一年都难得打开电视机两三次,恐怕会被人诟病为矫情或者冒充上流社会;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这样表白一番,因为我虽然属于上层贫民但毕竟还是比较另类。而所有另类的人,是不会受冯唐文章影响的——包括冯唐自己。

关于“不要成为一胖子”,我记得《格调》里说过,在美国胖子都是穷人,因为他们没钱也没时间减肥。另外,炫耀肥胖是贫民的又一标志。而“下馆子”则是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专利,因为他们想利用这个机会玩一把类似“当一天国王(皇后)”的游戏。

高端尾货市场奥克莱斯颇受中产阶级喜欢

关于“不要当众谈性”,我记得书中提到,在百年前的欧洲上流社会沙龙里,如果有人轻率地过分提及性话题,周遭一定会立马鸦雀无声。但今天可不一定是这样了。

冯唐的文章刷屏后,有好事者搞了一个“油腻中年男的标志”20条,其中很多是冯文中所没有的,比如这条:车身上喷“国家地理”“越野e族”“小国旗”等标志。其实《格调》早有类似描述,大概是说,车里车外饰物、摆件或标志符号越多,则越没格调。真正高格的人,车里什么都不摆,车外绝不会喷涂任何符号。

总之,冯唐那篇文章不但持续刷屏还引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现象,这正好说明中国人真的是普遍地好缺乏格调啊。打住。

理性。关怀。责任。零度评论带你冷静观察社会,探讨热点话题。传播常识,梳理时事,消除偏见,抵制愚昧

零度评论ldpl

请长按







































白癜风医院兰州哪家好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管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sc/5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