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芬兰教育解得了顺义妈妈们的焦虑吗


最近,一档豆瓣评分9.1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悄然上线。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国际新闻记者周轶君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其中,关于“芬兰”教育模式的那一集感动最多观众,“芬兰那一集周轶君问校长,墙面这么空,不挂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是「扫黑除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类的标语,校长说绝对不可以的,建筑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那个驯鹿世家,生活了18个世纪,下一代也没有走出去的打算。驯鹿总需要人们照顾的。这类纪录片最大的功德是告诉高墙之下的人们,教育还可能有哪些形式。”反观国内教育模式,几乎全部从功利的成绩、收入出发,只考虑到让孩子为未来统一化的物质生活做好准备,最近刷屏的一篇名为《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的文章就已经让很多网友管窥了中国精英家庭在教育花费上的惊人手笔以及浓重的焦虑感。芬兰的教育模式可供我们借鉴吗?“芬兰教育奇迹”真的毫无瑕疵吗?在借鉴他国教育经验时,如何成功将其本土化、中国化?活字文化最新策划出品的书籍《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授文德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芬兰教育神话”,也启发我们反思中国教育改革应何去何从。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为本书所撰写的序言:“绝对完美的神话都会离真实甚远,有瑕疵的经验才更接近实际、更适合学习;学习他人或别国的经验(成功或失败)非常重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有价值;关键要用正常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问题,能够挖掘出现实背后的制度与文化原因,并努力改善。而且特别要意识到,被多方面大力炒作的教育商业化或品牌化、评价的精细化及其与奖惩的对应性、对学业测试和成绩排名的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zz/111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