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驯鹿 > 驯鹿的种类 > 博雅人计划从端午的鸭蛋走近汪曾祺
当前位置: 驯鹿 > 驯鹿的种类 > 博雅人计划从端午的鸭蛋走近汪曾祺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走进汪曾祺的《人间有味》
设计者:陈慧炜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一、导语
如果你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不妨读一读汪曾祺,他会让你觉得生活可以活色生香、多彩有趣;如果你正处于低谷,焦躁不安、无法宁静,不妨读一读汪曾祺,他会让你淡然释怀,坎坷也能云淡风轻;如果你是一个吃客老饕,如果你是个民俗爱好者,你更应该读一读汪曾祺,他会带你尝遍四方美食,体验不一般的民俗风情!翻看这本关于美食与爱的散文集,那些草木虫鱼、瓜果蔬菜、山水风景、人情往事,行云流水般道来,留一抹清香涤荡心怀。
读罢,你定会感叹:活着,多好呀!
☆问题来了:
1.你曾读过汪曾祺的哪些作品?最喜欢哪一篇?
2.你对汪曾祺其人其文有哪些印象?
二、关于作者
汪曾祺(—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是能在枪林弹雨中谈笑风生、劳动改造中以苦为乐的乐天派,他是将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融为一体的吃客老饕,他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中以小文章而见大气候的“平民作家”。他热爱生活、亲近生活,是儿女口中的“可爱的好老头儿”!他,永远对生活怀有赤子之心:“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问题来了:
1.知人论世,是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汪曾祺的一生,足迹所及,不可谓不广泛,历世变幻,不可谓不丰富。查找资料,绘一张汪曾祺生平年表或足迹路线图,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2.罗兰·罗曼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汪曾祺就是这样的英雄。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汪老一生遭遇过哪些磨难?为何会有如此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内容解析
辑一:四方好食。该辑尽写吃食,长在记忆里的故乡味道,时时回味的昆明美食,充满市井气息的北京风味……四方美食,满口噙香,回味悠长。
辑二:至味在人间。汪曾祺不仅以充满色香味的文字为世人烹就了一席丰盛的散文盛宴,更是于看似平淡的美食散文中渗透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不仅滋养身体,更能丰富心灵。
辑三:吾家小史。该辑介绍了家乡高邮以及亲人亲情。这座独特而又诗意的江南水乡,让汪曾祺的悠悠乡愁浸润着水色;一个浪漫和谐的士大夫家庭,孕育了汪曾祺诗一般的审美情趣和士大夫的温情。
辑四:那时巷情。该辑叙写了高邮的巷口印象、北京的胡同剪影、云南的茶馆风情,以及对师友的深情回忆。
☆问题来了:
1.汪曾祺是一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又是一位有着超常品味力的美食家。他自称是一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吃遍大江南北。尝试梳理书中提及的各地美食,概括汪老所爱的美食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2.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当一切味蕾的感受,附着了历史的氛围和文人的想象,便让人觉着这吃,也是有“格”的。在阅读过程中记录汪老在这些散文里展示的地方风俗、历史文化,留下你最深刻的印记。
3.辑三“吾家小史”记录了汪曾祺的亲人,其中《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诸篇为我们呈现了汪氏父子独特的相处模式。读完后,请你思考:汪氏父子为何能成兄弟?你如何看待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汪曾祺的儿女们在父亲去世后写了一本书怀念父亲,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你觉得他为何会成为儿女们口中“可爱的好老头儿”?
5.结合阅读体会,及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尝试探究:汪曾祺为何会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四、艺术鉴赏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可以说风格独具,在文坛上卓然一家。他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精致的结构,写的是家长里短,抒的是人之常情。很少用修辞手法来润色自己的散文,却传递给读者闲情逸致的诗意享受,因此,他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冯唐评价汪曾祺的作品如“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读这本小集子,你也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有如慵懒午后端一杯浓茶细数阳光般的惬意与舒适。
☆问题来了:
1.看似平常的字词,实则精挑细选,需细细咂摸,方能品出其中味道。例如《五味》中关于吃臭熟了的苋菜杆的一段描写:“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作‘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果冻”二字的比拟,无论从颜色、形状还是口感,都无比贴切,一“噙”一“吸”,让人食欲大振,最后“咕”的一声,形象无比,让人不禁笑出声来。书中诸篇散文里是否也出现了如此传神的字词?记录几例,试作赏析。
2.李陀在《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中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哪些篇目让你感受到了汪曾祺散文“文白相间”的风格?他是通过哪些方法来体现这种风格的?请举例说明。
3.简陋的物质与浪漫相关,日常的天空、花草、湖风与诗意童话相连,这是汪曾祺的生活情趣,他用一个个精选的意象创设了一个个别样的审美意境。请摘录几处你觉得最经典的诗意片段,仔细揣摩,学习汪老的抒写技巧。
4.汪老的抒情是平铺直叙的,却是至情走心的。他的文字里,有一捧温暖的人间烟火,满溢着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故园乡土的难舍情结。当你沉潜其中,总是会猝不及防地被他煽一把情。整本书中哪一篇最让你感动?哪个细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你有没有从中找寻出让文字打动人的秘方?
五、争鸣商榷
自汪曾祺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以来,他的散文便成功进入了读者的视界。年汪曾祺谢世之后,学界对他的研究更为深入,每年都有几部作品出版,销量出乎意料的好。他是个去世后出版作品量远超生前的作家,读者群体涵盖老中青三代。汪曾祺散文不外乎记人事和风物小品两类。他在《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自撰的广告语鲜活地道出其散文的个性风范。
人们对其散文的评论,也形成了一种持续的热现象,摘录几则如下: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我心目中最好的美食文章是汪曾祺留下的,汪先生本身是个作家,美食写得并不多,但每一篇都可以反复读,有味道。汪先生做人有士大夫的特立独行气质,写文章更能把中国文字调动到极致又不做作。最重要的,他只记述美食,不讲道理。
王子瑶《论汪曾祺散文的“三味”》:在汪曾祺的散文中,看似平常、单调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对儒家思想的内化外行。汪曾祺的散文浑朴自然而又雅俗共赏,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汪曾祺淹通古今,知悉中外,出而能入,往而能返,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里,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作家,用真正的汉语,写出了表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气质的作品,形成了具有中国格调的成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模式。
作家铁凝: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母语无与伦比的优美和劲道。……一个通身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真性情的作家,方能赢得读者发自内心亲敬交加的感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能达此境界的作家为数不多,汪老当是这少数人之一。
作家李陀:汪曾祺除了从民间的、日常的口语中寻求语言资源之外,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汉语写作中取得营养。……很明显,文言写作对“文气”的请求被汪曾祺移入白话写作中,且了无痕迹。但“痕迹”非常明显的以文言直接入白话的做法,他也不忌讳,非但不忌讳,相反,大张旗鼓……文言成分和白话成分水乳交融,自自然然,一点不牵强。
学者郜元宝: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问题渐渐为中国文学界所重视。始作俑者,当推汪曾祺。……我觉得现在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文学和语言的关系:不是把语言纳入文学中去思考,而是像汪曾祺那样,反过来把文学纳入语言中去思考,看看我们的文学究竟处在汉语现代性转变的何种位置上,看看汉语的现代转变究竟怎样从根本上制约着我们的文学写作。
文学评论家王干:汪曾祺……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评论家批评其散文格局不够大气:
於可训《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如汪曾祺的写老北京、贾平凹的写商周等。这些散文虽然也具有“文化散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因为格局较小,或与统一作家创作的笔记小说相类,因而又缺乏“文化散文”作为一种“大散文”所应有的艺术气魄和文体特征。
徐蕊《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他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性。
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但在中国文学史这个更大的坐标中,汪曾祺的同题散文又似乎昭示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过于的平淡、细碎,境界过于狭小。
对此,汪曾祺自己也有一番说法: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由一个作家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另外,散文中的诸多重复现象也引来了各方质疑:
奚巍鸣《汪曾祺的“重复”》:一位惜墨如金、文字精练的老作家,在题材、内容、情节、细节,直至文字上一再重复自己,这实在令人遗憾而惋惜。退一步说,如果他在结集出版时,把重复的篇目、内容、文字,加以删改,也可以弥补一下,可惜他对此忽视了。
吴凡《透视汪曾祺散文重复现象》:然纵观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重复”始终是隐含在各集背后的关键词。汪氏散文呈现在题材、情节、语言中大大小小的重复已然形成一种可观规模,令人难以忽视其存在。
☆问题来了:
评论上的百家争鸣恰恰反映了汪曾祺创作的影响之广。读了本书,你一定形成了自己的印象和判断,面对上述专家和学者的评论,你对汪曾祺散文有何评价?
六、学以致用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既有生活的气息,又脱离了尘世的俗气;既有难以割舍的故园乡愁,又有闲适恬淡的诗意人生。他将日常生活的体验上升为审美的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繁华浮躁的物质世界里,很需要读一读汪曾祺。
书本封面上的两行小字“至味在人间,日日有小暖”,是对这本散文集最好的精神诠释。
☆问题来了:
读完本书之后,你或许会对自以为庸常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或许对人生的困境有了不同的视角,又或许开始思考文章创作中可以挖掘的技巧……从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出发,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七、阅读建议
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的作品是以语言特色而著称的,可以说是“淡而有味”,他的散文由日常生活生发到深刻的精神世界,反映了京派散文的文化韵味。
很多同学或许能感觉出其平淡有味,但往往难以具体说出什么味、为什么有味来。
在阅读时,建议先读第三辑“吾家小史”,对汪曾祺其人其家有个大致的了解,喜欢上汪曾祺其人,读起他的文章来,便会更有味道。阅读散文时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sc/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