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1118/4292602.html导读:独立摄影师、北极人文观察家王建男老师,25次进入北极地区,花费10年时间探访北极圈个人文生态区。年11月24日,他在第三期「知室·共生课堂」上,用他的旅行记录,为众人描绘了一场人与自然间共生共荣的图景。
我不是学者,就是个行者。今天分享的只是我走过路过看到的、想到的,大家千万别把它当成学问。
大家对北极有好多美好的想法,我今天讲的是稍微沉重一点的话题,今年夏天大家听到的比较令人恐惧的报道,比如说北极测出了零上33度的高温,好像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了。这件事是不是有这么严重?
1
33℃的北极并不恐怖
下图是我九年前拍到的北极。在北纬67点几度,一个挪威的小岛上,北极圈是这样鸟语花香。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北极和今年夏天我们听到的33度的北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下图这个小红点就是刚才那个小岛所在的地方——挪威,绿色的线是北极圈,小红点在北极圈里面。
但是我们忽略了洋流,大西洋的洋流从赤道开始往上走,将很热的一些热水带到了北极圈里。洋流经过的地方都是非常温暖的,温暖到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有了大家看到的鸟语花香的景色。如果洋流从北极点再下来的时候,这一侧就变得非常寒冷。
所以,北极是两种,当它在太平洋暖流、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就像图片中的挪威小岛,气候可能比上海还要舒服。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还不够,还是觉得33度很恐怖,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图,这是近百年来,温度的走向。
把线拉长,大家看到45万年的时候,最右端的一小块才是我们当前生活的空间,和我们有关系,这段的波动已经非常小了,这是地球的一个正常波动,就像人的体温一样,早上起来体温会低一点,下午会高一点。所以不管学者们怎么看,我个人的见解是我们大可不必担忧。那么,实际大家看到那蓝色的都是叫做冰期,黄色的是间冰期。幸亏有冰期和小冰期,我才能在这里给大家讲。
2
因纽特人的「天人合一」
在年前的小冰河期,有一批人从亚洲跨过了白令海峡,当时叫白令陆桥。为什么叫路桥?水面冰结上,把这两块大陆连上了,所以有一群人从这里走过去,走到了北美。
当他们走到北美中部的时候遇到了抵抗,抵抗他们的人就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早于这批人来到这里,把这群筋疲力尽的人撵回了北极圈。这些人只能在北极圈里穿着这个皮袄,住着血屋,吃着生肉,活到了今天,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斯基摩人。
我提醒各位注意,这些人不喜欢这个名字,因为爱斯基摩就是「吃生肉的人」,所以这些人给自己起名字叫因纽特,因纽特在他们的语言当中就是「人」的意思。
这些人把「人」这个字看得这么重,就是因为他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道,他们觉得我们要按照上天打造的秩序来生活。万物对他们而言,既是朋友,又是神仙。
比如说,他们和驯鹿的关系。下面这个就是另一种人了——涅涅茨人,也是因纽特人的近亲。大家看到他们穿的这些皮衣都是驯鹿的皮,吃的就是生肉,住的是用鹿皮搭的帐篷,然后他们的行走就是靠驯鹿拉的爬犁,也就是说衣食住行他们都离不开驯鹿,所以驯鹿和他们生命的关系是一种相依的关系。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关系,在面对生存需求的时候,他们认为从野地打来的这些野兽,是上天赐给自己的。所以他们经常用这个词,叫「取」,我们是取回来这些东西吃。
大家看到下面正在奔跑的这个是麝香牛,一种很珍稀的动物,但是因纽特人有权力去猎杀它们,没有限额,只要他们吃就可以。
在北美地区有8万头麝香牛,而北美的因纽特人只有8万人,也就是说每个人有一头牛可以杀,但是他们并不因此去滥杀无辜。大家看到后面那个雪地摩托在相反的方向在跑,他们就要追来追去,要把这群麝香牛当中最没有力气的,或者我们现在有个词叫做老弱病残留下,然后才能枪杀它,为的就是繁衍生命。
前几天我刚刚从阿拉斯加回来,大家知道阿拉斯加有三文鱼回流。三文鱼回流的时候,满河都是鱼,你随便用一个什么网,一打就几百斤,但是没有一个当地的原住民去打,因为他们觉得这是生命,它们有它们的生命规则,现在我们让它们自己去延续生命。
大家看上面这个图是捕鲸的一个镜头,用一只很小的船,很小的矛。他们也是当地的原住民,叫楚科奇人,他们约束自己,只用这种小东西去打鲸,而且每当猎到鲸之后,他们都会向上天祈祷,感谢上天赐给他们鲸,也就是说他们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亦神亦友」的关系,带有敬畏之心的关系。
那么他们猎来东西之后,「共享」是这个族群的特点。鲸被拉到岸上之后,猎鲸的那些人就消失了,他们就到一边去喝茶去聊天,上来的一群都是村里的村民,然后就分掉了,人人有份。
大家看到上图的这个石头,我们常常叫指路石。其实它后来已经有一点图腾的作用,但是最早的时候就是指路给当地的人,也给外来的人,告诉你什么地方有猎物,什么地方有居民,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在这个石头下面会放有一些食物,我把我猎的食物放在这里,你们谁经过这里可以随便吃,从来没有人想过要自己独吞。
这是一个社区的冷库,所有猎人打了猎物之后,先给自己留足,然后一定要把其余的全部放到这里面,然后整个社区随便去拿,包括外来的人,就是在他们那里没有「独吞私有」的观念。我曾经在这里拿过一块鹿肉,让我太太做了一个很香的炖驯鹿肉。
除此之外,这个人群还有很多神秘的地方。大家看到这个画面,它就叫座头鲸。
在加拿大这种座头鲸曾被认为是濒危动物了,在年的时候就不允许再捕猎。到年的时候,官方认定那里边只有头,他们是通过直升机,包括卫星这些现代手段测出来的。
但是他们问到原住民,问了几十个原住民的长者,这些长者已经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没有去捕猎了,因为不许他们去捕鲸。他们的答案是我们现在的鲸要比当年的多得多,只是没有数量,因为他们没有数量概念。
后来加拿大政府又采取新的手段,不断地在做,到后来就发现剩下的不是头,而是1.4万头。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座头鲸再繁殖也不会这么快,所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因纽特人怎么会知道?他们有他们的认知系统,他们的遥感系统,这是一个谜。
还有一个谜团,这是鲸,这样一个巨无霸,他们是用小船去打的。
原本不许捕鲸鱼,大约隔了三四十年之后,有一天突然说可以去捕鲸了,那些当年捕鲸的人都变成了老头,剩下的都是类似「八旗子弟」,已经不会捕鲸,这东西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来的。
那么大的东西,你如何扎上?扎上之后如何不被它拖到水里去?这都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事情。所以这群因纽特人出去,居然把猎物拿了回来,我们都非常惊讶。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非常神秘的民族,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文明,包括把自己和动物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愿望。你看他们对太阳月亮、黑天白夜的这种追求,这种「天人合一」的情绪,我们看得出来他们有很好的心态,在北极实现了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我们大家孜孜以求,想要实现的这种生态,人家早就实现了。
3
始于同情,毁于同化
可是,他们不被认同。有声音说:它是文明吗?如果是文明,为什么他们没有城邦?是文明,为什么没有文字?于是他们变成了野蛮人。于是就对野蛮人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其中两个大事影响了这个文明的发展,甚至断送了这个文明。
一个就叫「强制定居」,原住民都搬进了好房子,水、电几乎免费,过上了非常接近现代人的生活。
另一个是「寄宿学校」,适龄的孩子们住到学校里面,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看「爬出雪屋住洋房,背起书包进学堂」,很像中国的一句民谣,也更像我们所说「翻身农奴得解放」的这种感觉,从地狱走向天堂,事实上是不是这样?
大家看看,定居之后是什么样子?飞机、摩托这些噪音造成了环境污染。另外,这些定居的人原来是游牧民族、游猎民族,他们随着动物走;现在定居之后,他们要去找动物,于是就可能走很远很远也找不到动物,后来就变成几乎没有猎物可打。
我在格陵兰碰到一位女士,我帮了她一个忙,她感激我把我拉到家里,翻箱倒柜,最后给我找出了一小块东西——鲸鱼皮,是最珍贵的东西,但是她只能给我这么一点,因为她没有。
他们想吃的东西没有了,就只能吃我们现在说的「垃圾食品」,这是「文明」地区的人给他们送来的。后来,「国家病房」这个概念,就不是我说的了,这就是加拿大政府的认定,说这些地区的人由于吃垃圾食品,变成各种「三高」等等,大家看,吃这么多的肉,这么胖,所以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在下降。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没有了,因为在寄宿学校里不许讲母语,因此作为他们文明交流和沟通传承的平台被拆掉了。
我原来以为这是老人对这事情有看法,后来我见到这个年轻人,打破了我的想法。他说我在家里,老人说我不讲母语,我走到外面别人嫌我的英语太烂,那么我到底是谁?我应该向哪里去?他没有工作。于是,酗酒、吸毒、自杀这些情况屡屡发生。
一个叫库基瓦克的小镇,多人,三个月内有五个孩子自杀。这些年来,北极八个国家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实行了定居和寄宿学校的教育。母语的教育和原生态的都被破坏了。
由于现代文明不断在增进对多元化生存的世界的理解和生物多元化的理解,现在有很多政府开始反思,比如加拿大政府就做了两次赔礼道歉,但是一直在强调「当初的动机是高尚的(HonourableIntention)」,就是这句话导致我今天必须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始于同情,毁于童话」,这个童话政策害死人。我们这个世界天造万物,各从其类,各行其道,各得其所。本来应该这样,但是我们总有一些人,特别是强势的人群,总要把自己以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于是就破坏了大自然创造的规则、秩序,最终我们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和谐共生」的话,我们必须道法自然,要敬畏大自然。
这是一张我在北极获奖的照片,可能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北极获得金奖的照片。
评委会在评价这张照片的时候讲到,这张照片记录了即将消失的北极的最典型的事物,冰山、狗拉雪撬、职业猎人,这些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会消失掉。
而我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有一束光投过来,在我们摄影圈子里叫做耶稣之光,所以才有这么美的画面。
今天,我把这个照片作为我的结尾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够「万物相倚共生,世界和而不同」。(本文完)
王建男老师《北极·光——来自极地的共生思考》
完整版视频
·转载授权、演讲资讯,请联系花小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nlua.com/yysc/6339.html